内容标题28

  • <tr id='051s88'><strong id='051s88'></strong><small id='051s88'></small><button id='051s88'></button><li id='051s88'><noscript id='051s88'><big id='051s88'></big><dt id='051s88'></dt></noscript></li></tr><ol id='051s88'><option id='051s88'><table id='051s88'><blockquote id='051s88'><tbody id='051s88'></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051s88'></u><kbd id='051s88'><kbd id='051s88'></kbd></kbd>

    <code id='051s88'><strong id='051s88'></strong></code>

    <fieldset id='051s88'></fieldset>
          <span id='051s88'></span>

              <ins id='051s88'></ins>
              <acronym id='051s88'><em id='051s88'></em><td id='051s88'><div id='051s88'></div></td></acronym><address id='051s88'><big id='051s88'><big id='051s88'></big><legend id='051s88'></legend></big></address>

              <i id='051s88'><div id='051s88'><ins id='051s88'></ins></div></i>
              <i id='051s88'></i>
            1. <dl id='051s88'></dl>
              1. <blockquote id='051s88'><q id='051s88'><noscript id='051s88'></noscript><dt id='051s88'></dt></q></blockquote><noframes id='051s88'><i id='051s88'></i>

                天→津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大学 > 新闻公告 >

                光明日报:什么是“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的改革创新之路

                2020-10-01 0 新闻公告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日 06版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赵晖)

                2020年迎新季,全国第一个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天津大学求实学部在新生报到处竖起了一个宇航员模型,向有志报考新工科实验班】的青年学子发布了这学期的任务:同学,你已经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请设计并完成一项科学№任务。

                “创新”和“融合”,是新工科实验班的关键词。

                在创新中重构课程体系

                “新工科是‘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不能再按老路子进行工程教育。”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看来,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面╳向未来,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一次主动的、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已经有了2000多个门类,生物基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一个个新领域,都需要√具有跨学科、有交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来开疆拓土。我们目前♂的改革重点,就是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能解决未来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作为新工科建设的擎旗者,天津大学——这所有着125年办学历史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正在★为我国的新工科建设做出引领性的探索。

                2019年,天津大学推出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这是我国第一个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2019级学生张旖是第一批♂“尝鲜者”。他依然记得一年前开学第一课带给同学们的震撼:“我们的第一门课是■“设计与建造”。为了说明这到底是一堂什么样的课,17名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悉数出现在开课说①明会上。”课后,张旖和她的同学们不仅领到了一份长长的中英文▂书单,还要完成一项任务——制作。学生6人为一组,边学习理论、边动手操作,用一个学期的≡时间,相互协作制作出能识别语音并行走,还能按要求投】放包裹的智能物流小车。“智能派送→车”达到考核指标,同学们才能拿到课程成绩。

                “这门课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实践、师生研讨各占课时的三分之一。原来都『是先讲理论,再教应用。现在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同步,老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学生自学各种知识,讨论解决方案,并带着问题请老师指导。”这门课程的牵头人、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孙涛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授课方式打破了过去老师们一份备课方案讲多年的状况,让老师们重新梳理知识点█,围绕不同的项目需求重新设计课程、备课,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随时应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别小看这个智能派送车项目,这是院士和教授们多次讨论确定并精心设计╲的——选择的项目既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能把多学科知识集成在一起,还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具有可操作性。”李家俊不定期地去听课。他高兴地看到,这门课成功激发了学生们自主ξ 学习的能力,“下课时学生们纷纷围着老师不断提问,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理论与实践同步,更是大幅提升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力学、数学这些◥基础课,过去同学们觉得既枯燥又难学,只要考◣试能及格就满意了。如今,由于在做项目过程遇到的一个◆个实际问题,都需要扎实的数学和力学知识,所以学生们真正明白了基础要打牢的重要性,学习就格外认真!”

                “这一门课相当于从前4至5门课的教学量,原以为↘只有30%的学生能通过。事实上,90%的学生都完成得非常好。”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的青年教师康荣杰完整地参与了“设计与建造”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全过程,学生们的表现让他吃惊,“这说明这门课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挖Ψ 掘出来了!”

                最大难题是改革评价机制

                新工科实验班以求是学部为平台进行实体建设。求是学部不招新生,只选拔新生。以▃刚入学的2020级新生为例,报名该部与入选的比例是10[~符号~]1。这个学部没有专门的老师,却拥有全校支持的教学资源。2020级新生第一门“专业”课《智能电子创客设计与实践》,就是由5个学院的7位老师共同讲╱授。

                “我们从15个专业的课程内容中梳理出202个知识▽模块,通过整合重∞组,全新构建了14门新课、12个项目课。这一课程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产业需求与时俱进。”谈到新工科,求是学部主ζ 任、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原续波滔㊣滔不绝。在他看来,新工科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探索建立一整套科学、复杂的课程体系,而是评价『机制的重塑。

                “新建设的课程是高度集成和模块化的,一门课往往需要好几位老师讲。具△体到每位老师,多则十几个学时,少则只有一个学时。比如《设计与建造》这门课,手绘由建筑学院的老师主讲。虽然只有2个学时,备课量可不少——要把︽原来整整一学期的课程融会贯通,把重点、难点精当地讲出来。厚书薄读是最难的!因此,对⊙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在课程中贡献的评价,都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

                在最新发布的新工科“天大方案”2.0版中,专门设计了全周期、全方位、全角度学生评价〓,更加强调学生的责任担当,更加强调学生思维∩和能力,更加∩强调工程科技创新。对于教师的评价,则需要在学校综合改革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评价机制很重要,关乎整个创新生态的建立。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创新活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李家俊认为重塑评价体系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一环。

                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改革

                近年来,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对工程教育进行系统反思,实施新一轮教育改革。麻省理工学╲院于2017年启动了“新工程教育转型”——面向未来的新机器和新工程体系,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导型工科人才;欧林工学院依托开放型项目开展“跨学科”教学,强化“情境性”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未来工程界的领军人物;斯坦福大学发布《2025计划》,提出“开环大学”的理念,创新性地解除了入学年≡龄、学习年限的限制,提出“自定节奏”的教育、“轴翻转”教学模式、有使命地学习等创新举措;新加坡科技大学围绕航空、城市和健康三大领域,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设计了全新的课程体系……

                天津大学不仅是全国新工科建设卐工作组组长单位,同时还是“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首任轮值主席单位。因此在“新工科”的教育教学创新上,自然不甘人后。

                “你是谁?你将去向何方?你将如何改变世界?”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原续波用一连串的问↙号,启发2020级新生把视野从身边拓展到全球乃至宇宙;把思维维度从二维拓展到多维;把思维层级从模仿上升至创新,把发展前瞻从当下拓展到未来20年、30年,甚至100年。

                “要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2020级新工科实验班新生的第一堂项目课上,参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着陆科研的蒋明镜教授在虚拟ξ仿真实验室,为新生构建了火星地貌,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国家的科学发展计划中,成才报国。

                “我们要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破解‘新工科’建设的各种难题,努力培养引领世界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家、工程ξ 科学家。”李家俊说。


                光明日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0/01/nw.D110000gmrb_20201001_1-06.htm

                (编辑 焦德芳 陈铮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光明日报:什么是“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的改革创新之路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