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10

  • <tr id='nfavda'><strong id='nfavda'></strong><small id='nfavda'></small><button id='nfavda'></button><li id='nfavda'><noscript id='nfavda'><big id='nfavda'></big><dt id='nfavda'></dt></noscript></li></tr><ol id='nfavda'><option id='nfavda'><table id='nfavda'><blockquote id='nfavda'><tbody id='nfavda'></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nfavda'></u><kbd id='nfavda'><kbd id='nfavda'></kbd></kbd>

    <code id='nfavda'><strong id='nfavda'></strong></code>

    <fieldset id='nfavda'></fieldset>
          <span id='nfavda'></span>

              <ins id='nfavda'></ins>
              <acronym id='nfavda'><em id='nfavda'></em><td id='nfavda'><div id='nfavda'></div></td></acronym><address id='nfavda'><big id='nfavda'><big id='nfavda'></big><legend id='nfavda'></legend></big></address>

              <i id='nfavda'><div id='nfavda'><ins id='nfavda'></ins></div></i>
              <i id='nfavda'></i>
            1. <dl id='nfavda'></dl>
              1. <blockquote id='nfavda'><q id='nfavda'><noscript id='nfavda'></noscript><dt id='nfavda'></dt></q></blockquote><noframes id='nfavda'><i id='nfavda'></i>

                电子科♀技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科技大学 > 新闻公告 >

                王科盛:把在▓线上课当作新的“修行”

                2020-03-17 0 新闻公告 来源: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

                  在线上课两周多了,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王科盛副教授的“网课”讲得更加得心应手了。他把稿纸当“黑板”,对着摄像头做“板书”;他适时引入精彩视频,让课程形象通俗、妙趣横生;他把录播视频与现场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实际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前,他的备课一直都在进行。寒假期间,他就在完善课程资料,补充了最新︽内容,解决了上学期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并陆续录制了一些课程视频。这是他每个假期都要做的“功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习惯。

                  但没有想到,这次疫情使他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标准实现了课程的在线化。从“线下”向“线上”,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迁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重构和升华。他幽默地说:“这对我来说是一场新的修行!”

                引人入胜:激发学习兴趣

                  王科盛长期给研究生讲授振动理论部分的课程。3月5日晚上是这学期的第一课。他提前半◣个小时进入“腾讯课堂”,做好了各项准备,等待学生陆续∏进来。

                  第一节课是“入门课”,主要目的是概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振动问题的兴趣,因此,他结合科技史和日常生活案例╲,尽量把课程讲得有趣好玩。

                  振动问题是Ψ 近代物理学和工程科学许多领域①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结构有向大型化、高速化、复杂化和轻量化发展的趋势,由此而带来的振动问题更为突出。

                  但是,他讲振动不是从“高大上”的问题引入,而是从音乐→、钟摆、颠簸、地震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案例引入,让学生体会↓研究振动问题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为什么手机会越来越轻巧?汽车的座椅越来越舒适?大家经常听音乐吗,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呢?”他说,振动无处卐不在,对振动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振动科学的来龙去脉,他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引入,回顾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先驱对振动问题的持续探索。

                  从泰勒斯到拉格朗日,再到工业革命之后的近现代振动问题研究,他回顾了振动如何成↑为基础科学——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正在走上向工程科【学发展的道路。

                  讲到关键处,他把屏幕切换到摄像头,把稿纸当黑板,深入讲解了牛顿第二定律“F=ma”为研究振∏动问题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讲“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时候,他还利用Matlab编程的结果进」行说明,并鼓励研究生自己仿真,把猫咪“喵——喵——!”的音频信号做一下变换,体会如何通过现代工具解读无处不在的振动现象。

                  在讲振︽动带来的危害时,他以农民◤工用振动棒打碎混凝土时振动对手部产生的严重损害为例,生动解释了振动造成危害的原因,并激励同学们:“我们难道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由于这门课程本身十分抽象,因此,振动理论长久以来在各大高校都是一门公认↓的“硬骨头”课程。课程的主要难点在于振动理论的分析和理※解要借助比较复杂的数学方法。

                  “我有点担心同学们在这个课程面□前望而却步,甚至知难而退!”他说,“我希望在第一节课让他们对振动问题充满好奇,这样,以后会产生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自制视频: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把抽象的问题具①象化,王科盛尽量避免“从数学到数学”的理论讲授,而是充分利用图片、动图、视频等方式,让理论内容更形象。

                  1940年11月美国华盛顿州♀横跨塔科马海峡的两条悬索桥被微风摧毁的珍贵历史影像,沙粒在不同频率下①振动形成的神秘图样,以及呼啸而过的◣警报声音变化,都成了鲜活的素材。

                  在观看视频之后,王科盛为学生提出了几个有趣且“烧脑”的问题:为什么是微风而不是强风把大桥拧成了“麻花”直到断裂→掉入海水?为什么窄桥会发生坍塌而不是宽桥?

                  通过这些“天问”,他希望同学们自己去探究问题背后的数学♀本质,激发同学们的潜能,如果能够自己动笔把答案“算”出来,那将使同学们体会到一种妙不可言的成就感。

                  收集鲜活的教学素材,是他〖的一个良好习惯。平时在学习、科研、阅读中,只要※遇到相关的好素材,他都会及时保存,适当地更换或补充进教学素材库。

                  “课程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他说,“我今年的内容跟去年会有所不同,去年的跟前年的也有所不同。只有不断完善,才能越来越⌒ 好!”

                  往届的学生实验,他都要求学生把整个实验过程用视频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在其后的教学中,他就可以把视频播放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直☆观地“看”到实验的妙处。

                  此外,为了配合做好线上教学,尤其是防备在线教学平台出▼现技术故障,他还更加系统地录制了更多的课程视频。

                  此前,他已经录制过一些课程视频,但都是陆陆续续、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这次,他逼自己把本◤学期课程的前半部分都录制了下来,并在“中国大学MOOC”-电子科技大学SPOC课程上专门建了课程,供同学们反复■观看。

                  “如果在线课堂突然掉线了,学生就可以观看视频,有备无患!”他说,“重要的和基本的内容,都可以♂从视频中自学!”

                  从线下到线上,原以为不用做很多工作,但真正◥做起来,发现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从1月28日开始,他就一直在努力备课。播放10分钟的视频,可能要花费100分钟的努力。

                  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对视频感到满意过№。他说,“这ぷ次是集中性的补充录制,所以存在很多不足。这学期上完课后,我想重新录一遍,把不满意的地方都改掉。”

                注意平衡:把控课堂节奏

                  录了课程视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非也!王科盛的理念是,视频是一种∩“保底”的做法,在实际讲解中需要老师对某些内容进行深度的阐释和解读,有些问题还要跟学生讨论。

                  多年来,他一直努力把课程实践化、高阶化,开展深入研讨和改革,从注重“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向更深层次的“如何动手、如何思考、如何实现”转变。

                  改革后的课堂,让数学公式的结果“活起来”,让零散的理论知识“联起来”,让工程问题的分析“实起来”,让课程讨论“疑起来”。

                  他表示,要让研究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而且不间断地深入讨论,使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活跃起来。

                  但是,在线课堂与在教室里上课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他认为,线下上课时老师可以灵活地发挥,学生也可以及时反馈,互动效果很好;而在线上,效果会受到很大制约。

                ?

                  “我们都︻希望能够在线互动,但是,互动太多就会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在两次在线实践后,他认为,课堂讨论的占比也要注意一个度,太少太多都不好。

                  第一周和第二周课后,王科盛和老师们一起做过调□ 查,询问学生对课堂讨论的意见建议。学生的□一条反馈就是:“课堂上更想听老师解读,同学们发言时间太长,还不如去自学。”

                  因此,他们认为,在类似的细节问题上,老师们都要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否则,无论哪种方式,都会过犹不●及。

                  但无论如何,学院的老师们对在线课堂的适应∮性都很好、评价也很高。总的来说,大家觉得“在线讲课挺有意思!”

                  王科盛说,“开展在线教学不是大家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因为疫情原因被逼无奈,而是因为大家确实¤感受到了它的优点!”

                  “即便疫情结束了,我也会接着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长处,因为它真的挺有用,这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将带来巨大的变化!”他说:“在线课堂可以录屏回放,可以收集问题作答情况,及时了解大面积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不是很好嘛!”

                  当然,对王科盛来说,对在线教学的学习和适应还依然在路上。如果说,这是一场新的“修行”,那么,这场“修行”才刚刚正式开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王科盛:把在线上课当作新的“修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