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14

  • <tr id='23RWPX'><strong id='23RWPX'></strong><small id='23RWPX'></small><button id='23RWPX'></button><li id='23RWPX'><noscript id='23RWPX'><big id='23RWPX'></big><dt id='23RWPX'></dt></noscript></li></tr><ol id='23RWPX'><option id='23RWPX'><table id='23RWPX'><blockquote id='23RWPX'><tbody id='23RWPX'></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23RWPX'></u><kbd id='23RWPX'><kbd id='23RWPX'></kbd></kbd>

    <code id='23RWPX'><strong id='23RWPX'></strong></code>

    <fieldset id='23RWPX'></fieldset>
          <span id='23RWPX'></span>

              <ins id='23RWPX'></ins>
              <acronym id='23RWPX'><em id='23RWPX'></em><td id='23RWPX'><div id='23RWPX'></div></td></acronym><address id='23RWPX'><big id='23RWPX'><big id='23RWPX'></big><legend id='23RWPX'></legend></big></address>

              <i id='23RWPX'><div id='23RWPX'><ins id='23RWPX'></ins></div></i>
              <i id='23RWPX'></i>
            1. <dl id='23RWPX'></dl>
              1. <blockquote id='23RWPX'><q id='23RWPX'><noscript id='23RWPX'></noscript><dt id='23RWPX'></dt></q></blockquote><noframes id='23RWPX'><i id='23RWPX'></i>

                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大学堂”讲学计划】著名考古学家娜塔莉亚·波罗西玛克到访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

                2018-12-15 0 新闻公告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应北京大学“大学堂”讲学计划的邀请,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娜塔莉娅·波罗西玛克(Natalia Polosmak),于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访问北京大学,先后发表3场→系列演讲,并与国内从事考古学、语言学、艺术★史等方面研究的学者进行了对话交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担任系列讲座总主持。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文博学院、国际合作部联合主办此次活动,光华◆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

                波罗西玛克教授主攻古代中亚与西伯利亚考古、文化、艺术研究,担任南阿尔泰考古队队长,曾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南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蒙古等地区进行了发掘。她在西西伯利亚巴拉巴森林︼草原地区的发现、发掘,以及对萨尔加特卡文化、大列奇卡文化遗址的研究,奠定了西西伯利亚南部斯基泰时期考古年代序列基础,还进一步阐释了西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古代与中世纪雕︽塑艺术(库赖文化青铜铸造品等)的符号意义;首次发现、发掘并利用多学科方法∮对阿尔泰地区乌科克高原巴泽雷克文化“冻土墓”展开研究,并对南西伯利亚古代人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饮食、服装、化妆品、兵器、尸体防腐√法、意识形态等方面)以及民∏族起源、历史文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波罗西玛克教授在蒙古国诺彦乌拉墓地进行了科学的发掘,新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关于欧亚大陆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科学认知。波罗西玛克教授曾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奖(科技奖项)(2005)、《国宝》考古学奖(2007)、第二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田◢野考古发现奖(2015)等。

                11月29日下午,波罗西玛克教授的首场演讲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行,讲座由林梅村教授主持,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单月英担任评议。讲座开始前,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向她颁发了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聘书。

                波罗西玛克教授第一场讲座主要讨论╱蒙古国北部诺彦乌拉墓地的匈奴高等级墓葬。2005—2013年,波罗西玛克率领俄蒙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发掘,一共发掘4座匈奴∞贵族墓葬,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也以此为基础。2006年,俄蒙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该墓地进行新一轮发掘,发掘对象是该墓地20号墓葬。波罗西玛克首先考察了匈奴墓地的选址,匈奴墓地选址一般都位于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的山谷地带。20号墓葬是典型的匈奴贵族墓葬:“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尺寸较大,墓上有石封堆,石堆从上至下一共分四层;墓坑深18米,墓壁呈阶梯状向下。墓葬的规模非常大,考古工作非常辛苦,发掘时间一直从夏天持续到冬天。在发掘的初始阶段,因为发现了盗坑,发掘者们情绪都∏相当低落,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进行,尤其是打开椁盖板的那一刻,发掘者们非常兴奋,椁内保留了相当数量制作精美的Ψ遗物,包括一辆汉式马车和一套完整的金银车马器。这些遗物都位于卐原始位置,并未被破坏干扰,对于研究匈奴贵族墓╲的形制和葬式葬俗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车马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金银饰牌,饰牌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汉地的饰牌——这类饰牌饰有龙和独↘角兽的形象,这种特殊的神话动物来源于中国,所以教授判断此类饰牌源自汉帝国,此外在朝鲜(乐浪郡)同样发现此类饰牌;另一类饰牌则是典型的罗马器物——饰有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情节——萨堤尔和→阿尔忒弥斯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件饰〓牌产于罗马帝国,可能是在西亚作战的罗马军团士兵所有,后来作为战利品为匈奴贵族所有。波罗西玛克教授认为这座墓葬虽然被盗掘,但幸运的是大部分遗「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尤其是很多有机质遗物能够完好地保存。该墓出⌒土一件漆耳杯,上面带有“元延四年”的纪年刻铭,“元延”是西汉成帝年号,“元延四年”即公元前9年,这件耳杯的发现,意味着20号墓葬的下葬年代应在公元前9年或之后。墓葬中还出土了制作非常精美的纺织品,例如毛毯,尺寸很大,质地优良,饰有神兽和人像图案。这些纺织◣品的发现是波罗西玛克教授最引以为豪的工作。纺织品的保存状况非常差,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遭到破坏。在吸取科兹洛夫发掘经验的基础上,波罗西玛克教授带领考古队做了很多前∑ 期准备工作,当发现这些纺织品的时候,能够从容处理。在这里,她特别感谢了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考古研究院负责复原这些纺织品的同事,正是因为他们的卓越工作,我们现在才能够一睹2000年前匈奴纺织品的芳ζ容。除了漆器和纺织品之外,在该墓中还发现发⊙簪,故可判断该墓中可能埋葬有女性。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该墓中未发现人骨,仅发现五颗人类牙齿,根据体质人类学家的研究,这五颗牙齿属于一名年轻的女性,来自现在阿塞拜疆地区或高加∞索地区。波罗西玛克教授强调,随葬马车的墓葬一般都埋葬男性墓主,而这座墓葬发现的牙齿属于女性,那么有可能这名女性只是陪葬,墓主应还是一名男性,只是没有发①现人骨。此外,墓中还发现随葬发辫,1924年科兹洛夫发掘的墓葬中同样发现此类发辫。木椁的保存状况非常好,木棺则只剩下底部,但是木椁和木棺的结构非常完整,与汉墓或楚墓非常相似。木棺和木椁的拼接』方式非常特别,利用了榫卯结构和亚腰形的连接部件,木棺上还有网状的的图像和金花装饰,这些细节皆与汉地类似。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墓中填埋青泥,这些青泥从周围湖泊搬运而来,波罗西玛克教授将这种现象与马王堆汉墓进行比较。

                波罗西玛克↙作学术报告

                最后,波罗Ψ西玛克教授介绍了科学技术对研究这批匈奴墓的支持。首先是古DNA研究者对墓葬中随葬发辫〓的研究,但受限于材料保存状况较差,所以此项研究并未顺利进行。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她判断№匈奴人群并不留发辫,所以这些发辫应来自周边非匈奴部落。其次,冶金⌒专家对匈奴墓中出土的金属制品进行金属成分分析,发现前文所述来自汉地饰牌的金属成分与来自罗马饰牌的金属成分截然不同,来自汉」地的饰牌金属成分为金铜合金,而来〖自罗马饰牌金属成分为纯度很高的金。这为我们对饰牌的分类提供了科技方面的支【撑。最后,波罗西玛克教授介绍了俄罗斯地质学家对诺彦乌拉墓地金器的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地质学家对西伯利亚、蒙古的金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制作了完整的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比㊣ 对,地质学家判¤断,诺彦乌拉墓地出土的金器矿源来自蒙古;但金器的制作技术和装饰纹样却是典型的汉式风格,很可能是汉地工匠利用蒙古进口而来的金矿石制作金器。

                12月3日,波罗西玛克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进行了自己★的第二场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担任评议。

                波罗西玛克教授首先向听众放映了提取匈奴古墓纺织品的视频。视频显示,匈奴木椁距地表△很深,纺织品位☆于木椁表面,压在厚厚一层淤泥之下,提取需要极大耐心。教授解释说,这部分纺织品原应悬于墓室四周,为壁毯/挂毯,是后来落在木椁之上的。墓坑深、淤泥厚、纺织品脆弱,提取时又要尽〓量保持其完整性,这是发掘时的主要困难所在。发掘ω完成后,还要进行室内清洗、拼对、复原。在这方面,俄国学者以前发掘巴泽雷克古墓及其他匈奴王墓时积累的经验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建立起了从〗田野发掘到室内提取、保护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比如,在田野∑ 工作阶段,他们用玻☉璃板或塑料膜衬底,将纺织品和淤泥整体起出,到室内再进一步清理。波罗西玛克教授等俄国学者对M20、M22椁外出土的纺◆织品作了多学科分析。首先是显微结构分析,以确ω 定纺织品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据分析,该毯子用羊毛制成,纤维较细,表面图案为刺绣。其次是化学成分检测,主要为了分析纺织品所用染料成分,进而复原其原有颜色;据检测,该毯含有虫胶酸A、C(Laccaic acid A, C)、茜素(Alizarin)、红紫素(Purpurin)等残留,说∴明所用的柒料不仅有动物性的(某类甲虫),也有植物性的(茜草之类)。最后是纺织品表面图案题材分析,在这方面,波罗西玛克教授着重讲解了M20与M31出土的毛制品。M20第一件毯子上表现的是一列人面向右边一座祭坛列队而立的场景,队列中一人牵马,其余人各手持ㄨ物品;祭坛右边仅有▓一人,面左朝向祭坛。很明显,它表现的是宗教仪式场景,而非日常生活场面。毯子上表现的均为男性√,有的眼睛描绘得很大,从面相看,都为欧罗巴种;有的人留有帕提亚式短卷发,蓄八字鬍。图象中的人物均身着伊♀朗传统服装,其中,位于祭坛右边者着长袍,左边队列第一人着短袍,腰悬弓箭,手持一蘑菇形物。波罗西玛克教授认为,此人所持当为一种具有※致幻效果的蘑菇,在宗教仪式中方便人神沟通,但不」会成瘾,其作用类似祆教中使用的Haoma/Soma。祆教仪※式中使用Haoma/Soma已广为学界所知,但它具体是用什◤么制成的,百年来却无定论,说其为麻ぷ黄或罂粟者有之,称其为鹅☆膏菌者亦有之,这一悬案怕只能等到发掘出真正的Haoma/Soma才可落定。不过,匈奴墓这件毯子上手持蘑菇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景,或可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帮助;另外,古希腊浮雕上也有手持蘑菇进行宗教活动的图象。凡此均指向这样一种推测——Haoma/Soma是用某种蘑菇制成的。毯子上的祭坛,同样式者也见于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喀喇昆仑公路岩画上也有类似图象。左侧队列中的牵马男子,左手抵额,作特殊姿势,也说明此图象表现的是宗教活动场面。而所牵马匹体型较□小,为公马,其尾根部上翘,这种尾部姿势与秦兵马俑的马¤塑相同。马背所铺方形鞍鞯,亦见于巴泽雷克古塜和喀喇昆仑公路岩画形象,它也是帕提亚军队中采用的主要鞍鞯类型。马肩所佩圆形带ω 饰,在键陀罗石雕中也有发现,该浮雕马匹亦使用方形鞯毯。波罗西玛克教授特别指出,毯子图象的背景上散布着蝴蝶和花】朵,而蝴蝶在希腊神话中是灵魂的象征,这进一步说明毯子图象表现的不是世俗图景。有蒙古学者指出,该毯为匈奴■制品,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毯子图象的核心主题及人物面貌、衣着,均与中亚关系更为密切,应是泊来品,而非匈奴自制◎者。讲座接近尾声时,波罗西玛克教授再次强调了诺彦-乌拉墓地所出纺织品的重要学术价值。它表现在:一、这批纺织品均为科学发掘品,共存遗物又有纪年,年代确定,大致为公元一世纪前30年;二、纺织品质量高、种类多,其中既有中国〗的丝绸,又有叙︾利亚、克什米尔的毛制品,纺织品上的图象题材更是包罗万象,这都体现了匈奴在当时国际贸易中的关键〗地位,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12月10日,波罗西玛克教授进行了她的第三场演讲,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罗□ 帅担任评议人。本次演讲的题目是“俄印联合考古队在印度查谟-克什米尔邦的调查成果”。波罗西玛克教授介绍了2015年至2018年对克什◤米尔谷地、藏斯卡、比尔本贾尔岭等地的调查,该地√地处偏远,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考古学家知道此地,直到几年前公路的修通,才使得考古学家们有机会进入这个地区进行田野考古调查。该调查主要针对贵霜时代、中世纪时▂期的遗址及佛教文物进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比尔本贾尔岭石雕像群。该石刻群规模非常庞大,由数以百计雕刻精美的石刻构成,还包括◣蓄水池等遗迹。石刻主要以骑马人石像为主,马上承载2-4个人,年▓代约公元6-7世纪。雕像雕刻精】美,骑者的服装、兵器、马具等细节都制作的惟妙惟肖。骑马人的人类学特征(大长直鼻子、扁平的后脑等)及圆形的大耳ㄨ环,都可以让我们将其与嚈哒(Hephthalites)硬币的人像相联系。波罗西玛克教授展示了大量精美的照片,以及石刻雕刻细节的照片,令人叹为观止。此外,波罗西玛克教授还展示了现代↘科技对研究此遗址的作用,包括利用航拍、三维扫描建模等←方法,全方位记录该遗址的信息,并且建立了数据库,以便更加深入研究这片石刻群。教授最后推测雕像由拉其普〇特人——定居在印度北部的嚈哒后裔制作,拉其普特人的后裔——多格拉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个地区。雕像可能是神话中英雄或祖先的形象,也有可能是烈士纪念像。不过,这些石雕的研究还在进行过程中。

                波罗西玛克临行前,与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王炳华商讨合作事宜

                除上述系列演讲外,12月4日下午,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还组织了文研论坛——丝绸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探源。论坛上,主持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与引言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王炳华、与谈人波¤罗西玛克教授、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张湛博士等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南道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讲学活动期间,波罗西玛克教授向王炳华教授表示,她十分愿意就新疆、蒙古国、南西伯利亚等地的考古发掘,与中∮国考古学界开展学术交流、联合研究以及合作出版。结束前夕,波罗西玛克教授还与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进行了商讨,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愿意♀积极推动上述工作。

                ?

                编辑:山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大学堂”讲学计划】著名考古学家娜塔莉亚·波罗西玛克到访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