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17

  • <tr id='BkdsR9'><strong id='BkdsR9'></strong><small id='BkdsR9'></small><button id='BkdsR9'></button><li id='BkdsR9'><noscript id='BkdsR9'><big id='BkdsR9'></big><dt id='BkdsR9'></dt></noscript></li></tr><ol id='BkdsR9'><option id='BkdsR9'><table id='BkdsR9'><blockquote id='BkdsR9'><tbody id='BkdsR9'></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BkdsR9'></u><kbd id='BkdsR9'><kbd id='BkdsR9'></kbd></kbd>

    <code id='BkdsR9'><strong id='BkdsR9'></strong></code>

    <fieldset id='BkdsR9'></fieldset>
          <span id='BkdsR9'></span>

              <ins id='BkdsR9'></ins>
              <acronym id='BkdsR9'><em id='BkdsR9'></em><td id='BkdsR9'><div id='BkdsR9'></div></td></acronym><address id='BkdsR9'><big id='BkdsR9'><big id='BkdsR9'></big><legend id='BkdsR9'></legend></big></address>

              <i id='BkdsR9'><div id='BkdsR9'><ins id='BkdsR9'></ins></div></i>
              <i id='BkdsR9'></i>
            1. <dl id='BkdsR9'></dl>
              1. <blockquote id='BkdsR9'><q id='BkdsR9'><noscript id='BkdsR9'></noscript><dt id='BkdsR9'></dt></q></blockquote><noframes id='BkdsR9'><i id='BkdsR9'></i>

                大连理工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大连理工大学 > 新闻公告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们给火箭做减重”

                2019-09-19 0 新闻公告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

                9月,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又迎来了新学期。王博和课题组的一群年轻人正在仔细核对一份计算♀和实验报告的数据,时不时夹杂一些热闹的讨论和笑声。每一天,他们都在这样的紧张而又不乏愉快的学习和科研中度过。

                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的事情。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①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大国重器”的支撑力:我们给火箭做减重

                走进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面积不大的空间※内各种“奇怪”的实验装置、构件、仪器比比皆是,摆放得甚至有些拥挤和凌乱。

                工作环境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而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减重645公斤的重大科技成果就诞生于此。

                “这里大部分装置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主要服务于航空航天、核电、海洋工程、风电等‘大国重器’领域结构力学实验和优化设计。”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博介绍说。

                2007年起,时年29岁的王博开始与中国航天结缘,他们的科研团队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火箭工程师们一起,针对火箭各级主承载舱段、助推器、关键连接结构等20多个部段展开工作。

                作为高校教师,王博还有授课任务,每周白天在北京和大连之间轮换,晚上在火车上度过,这样高强度①的工作,他已经历多年。

                “我们的口号是‘6+1’,即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多工作一小时。”团队成员郝鹏说。一群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常常一天连续工作超过15小时,深夜还在查文献、搞计算、做实验。

                当时,研究还属于保密工作,无法↓发表论文。从2009年到2011年,王博连续三年没有学术论文投稿,这对青年教师而言,意味着遭受质疑和评职称的风险,他却没有过丝毫犹豫。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首飞成功。团队成功为火箭减重645公斤,单发火箭新增利润3600万元,产生了极大的行业影响,被认为“从源头上提高了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结构设计精细化水平”“为保证我国大型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做出了实质性的重要贡献”。

                “我们在给火箭做减重,火箭结构重量减少一克,甚至比一克黄金更有价值,因为每减轻一公斤重量,就节约发射成本两万美元。最优的结构设计就是为火箭打造一副钢筋铁骨,实现‘一两拨千斤’的境界。”王博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文章刊登于《新华网》,执笔记者:徐金鹏、郑天虹,参与采写:樊攀、王莹、沈洋、胡浩)

                原文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11/c_1124988353.htm

                责任编辑:王增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们给火箭做减重”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