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13

  • <tr id='0USKMW'><strong id='0USKMW'></strong><small id='0USKMW'></small><button id='0USKMW'></button><li id='0USKMW'><noscript id='0USKMW'><big id='0USKMW'></big><dt id='0USKMW'></dt></noscript></li></tr><ol id='0USKMW'><option id='0USKMW'><table id='0USKMW'><blockquote id='0USKMW'><tbody id='0USKMW'></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0USKMW'></u><kbd id='0USKMW'><kbd id='0USKMW'></kbd></kbd>

    <code id='0USKMW'><strong id='0USKMW'></strong></code>

    <fieldset id='0USKMW'></fieldset>
          <span id='0USKMW'></span>

              <ins id='0USKMW'></ins>
              <acronym id='0USKMW'><em id='0USKMW'></em><td id='0USKMW'><div id='0USKMW'></div></td></acronym><address id='0USKMW'><big id='0USKMW'><big id='0USKMW'></big><legend id='0USKMW'></legend></big></address>

              <i id='0USKMW'><div id='0USKMW'><ins id='0USKMW'></ins></div></i>
              <i id='0USKMW'></i>
            1. <dl id='0USKMW'></dl>
              1. <blockquote id='0USKMW'><q id='0USKMW'><noscript id='0USKMW'></noscript><dt id='0USKMW'></dt></q></blockquote><noframes id='0USKMW'><i id='0USKMW'></i>

                华南理工大ξ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南理╳工大学 > 新闻公告 >

                华南理工大学科ζ 研团队在人工固氮方面的成果登上Cell子刊

                2018-10-09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新闻网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王海辉教授团队利用MXene作为催化剂活性中心实现了氨的电化学高效合成。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N2 Fixation with MXene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的子刊《Joule》上(https:// doi.org/10.1016/j. joule.2018.09.011)。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罗亚茹、陈高峰,通讯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丁良鑫研究员和王海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为论文的唯一单位。

                原※理示意图

                  据介绍,论文作者利用MXene表面的负电性,巧妙地将二维MXene片有序负载在具有弱析氢能力①的宿主金属表面,并通过进一步调控MXene片尺寸和宿主金属的生长取向,实现了对活性位点最大程度的暴露。同时,通过这种立体的空间设计以及雇佣具有弱析氢能力的宿主,不仅合理的抑制了析氢竞争反应,而且促进了氮气在催化剂电极上的扩散吸附,进而有效地提高了MXene催化剂的№氮还原活性和选择性,从而实现常温常压下高效的电化学固氮。这项工作证明了二维MXene材料在电化学固氮反应的应用潜力,为合理设计高效电化学固氮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图文/通讯员 丁良鑫 化学与化工学院 编辑/赵春旭)


                附:背景资料

                  氨是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最为基础的化工原料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氨的人工合成最初源起于德国Adolph Frank等人发明的“氰化法”,但受制于制备原料∏及过高的能耗,该制备工艺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后来,在20世纪初,Fritz Haber(1918年诺贝尔奖々得主)和Carl Bosch(1931年诺贝尔奖得主)等人发现以锇(后来是以◤铁为主要活性组分的复合物)作为催化剂,可直接将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得到氨气(即Haber-Bosch法),且产率最高可达到20%。这一方⊙法开启了合成氨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人类自此实现了人工固氮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从而直接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史无前例地增长。然而该方法虽经过百多年的发展,仍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因此,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反应合成氨,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技术;特别是如果合成氨过程中的【驱动能量能由可持续的绿色能源供给,则将彻底解→决Haber-Bosch法合成氨所面临的涉及能耗、污染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基于光催化、电催化的固氮体↓系被陆续证实可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常温常压下实现氮还原固氮,但由于N2中的N≡N非常稳定,在常温常压下,真实的效率尚难超过1%,且氮气的扩散〖和吸附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如何构建像固氮酶那样精巧的催化剂,将是常温常压下『高效固氮的主要挑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在人工固氮方面的成果登上Cell子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