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21

  • <tr id='k21NC5'><strong id='k21NC5'></strong><small id='k21NC5'></small><button id='k21NC5'></button><li id='k21NC5'><noscript id='k21NC5'><big id='k21NC5'></big><dt id='k21NC5'></dt></noscript></li></tr><ol id='k21NC5'><option id='k21NC5'><table id='k21NC5'><blockquote id='k21NC5'><tbody id='k21NC5'></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k21NC5'></u><kbd id='k21NC5'><kbd id='k21NC5'></kbd></kbd>

    <code id='k21NC5'><strong id='k21NC5'></strong></code>

    <fieldset id='k21NC5'></fieldset>
          <span id='k21NC5'></span>

              <ins id='k21NC5'></ins>
              <acronym id='k21NC5'><em id='k21NC5'></em><td id='k21NC5'><div id='k21NC5'></div></td></acronym><address id='k21NC5'><big id='k21NC5'><big id='k21NC5'></big><legend id='k21NC5'></legend></big></address>

              <i id='k21NC5'><div id='k21NC5'><ins id='k21NC5'></ins></div></i>
              <i id='k21NC5'></i>
            1. <dl id='k21NC5'></dl>
              1. <blockquote id='k21NC5'><q id='k21NC5'><noscript id='k21NC5'></noscript><dt id='k21NC5'></dt></q></blockquote><noframes id='k21NC5'><i id='k21NC5'></i>

                南京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大学 > 新闻公告 >

                [“第一资源”开发※大会交流]孙江:大学的高度

                2019-06-17 0 新闻公告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

                大学的高度

                ——在新时代“第一资源”开发大会上的发言

                政府管理学院 孙江

                刚才邹志刚院士的发言非常精彩,我觉得他选错了专业,应该改学文科。转念一想,幸亏他选错了专业,否则就没有我这个文科人说话的地儿了。实际上,我也准备了一个PPT,但是,邹院士的PPT色彩斑斓,赏心悦目,我就干脆不放PPT了,发挥文科的特点:干聊。

                孙江发言 (佘治骏 摄影)

                1980年代,有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冬天里的一把火》。可以说,这首歌装点了很多在座的五六十岁人的青春岁@月。烈日炎炎,南京大学召开“第一资源”开发大会,冲劲猛,决心大,仿佛点燃了“夏天里的一把火” 。

                “第一资源”开发,开发的是人才。如果说人才是衡量一个大学高度的标准的话,除了引进人才之外,一个大学如何培养反映其高度的人才呢?汉字里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字,就是我们今天会议所在的“国际会议中心”的“际”字。“际”,本意是墙与墙之间的缝隙。可以是◥空间概念,如国际、校际、院际、人际等;也可以是时间概念,如际会、际遇等。一个字能同时有空间和时间的意涵,非常罕见。在时间的变化中,“际”游荡于中心与边缘,通过“际”,我们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也可以理解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我想讲的第一个“际”是“国际”。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交互碰撞的当下,人的思想也在这两极之间游荡。其实,全球化和本土化,并非截然对立,两个词各取一部分△,可以整合为一个新词——“全球本土化”,英文叫glocalization——在全球范围思考,进行本土性的实践←。

                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衡量人才的第一个标准是能否“融会国际”。20世纪给人文社会科学留下的一个很大的遗产是“英语化”(anglicization)。英语是我们通向世界、理解他者的工具,但同时也可能妨碍我们深入理解他者、走向世界。为什么呢?各种语言概念在被英语化之后,它本身的复杂性有可№能被屏蔽了。新一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该学习第二种、第三种外语,还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古文字⊙等等。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他者的思考方式,进而反躬自省,重新定位╱自我。

                衡量人才的第二个标准是能否“贯通学际”。学术的“学”,国际的“际”。所谓“学际”,就是跨学科、学科交叉。现代学科的分科制度定型于19世纪,分科制度定型后,很多人不满意,开始尝试各种跨学科实践,由此而不』断派生出很多新学科。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支撑现代学科的“印刷文化”的衰落,人文社会科学受到了来自新科技的挑战,出现了“连接性转向”(connective turn),人们只要按一下键盘,就能穿越古今、上天入地,过去触手可得,又无比陌生,以往的博闻强记,完全不需要了。Vivo, ergo cogito——我生,故我思。如果抽去了对生——生命、生活——的真实体验,人文社会科学就没有了差异和温度,这样的学术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了抵抗这种匀质化的学〓术,各种跨学科的学问出现了,其中有一门叫“记忆研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里,对文字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说文字的发明在人心中播下了“遗忘”的种子。在这个高科≡技时代,知识在不断外在化,如何将学习或研究和我们的“生”联系在一〓起,需要大家各自努力。一个现代新人才需要有跨学科知识,也就是要有“贯通学际”的能力。

                为了培养“融会国际”、“贯通学际”的人才,一个大学需要做三项工作。这三项工作我称之为“侧目校际”、“整合院际”和“聚焦人际”。

                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关心大学排名:媒体关心,大学关心。膀大腰圆的,如如不动;新进暴发的,沾沾自喜。有什么意义?很无聊。试问,我们的理科得到了多少个诺贝尔奖?我们的文科有几个◣世界级的大学者?发明了●什么样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品格。刚才邹院士讲到日本,日本政府每年给东京大学的国家预算最多,但在日本得到的20多个诺贝尔奖中,东京大学只占1个,不如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多。人们研究后还发现一个现象,好像远离中心的西部地区,更容易出诺贝尔奖得主,这值得我们反思。一个大学应有自己的“品”,可以互相比拼,但不必追求同质化,所以我称之为“侧目校际”。

                南大校训有四个字:诚朴雄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字,曰“诚”,曰“朴”。心不诚,行不朴,学术就会变调。不要穿大号鞋跑步,会摔倒的;不要马步没站稳就挥⌒ 大刀,会自戕的。坚守诚朴,自然雄伟。如果培养不出个人冠军来,可以集众人之力,争团体冠军;争不到个人亚军,可以集全体之力,争团体亚军。万一都争不到,可以着眼未来,争未来的个人▽冠军、个人亚军、团体冠军、团体亚军。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来历清楚,名字叫“Made in Nanjing University”。

                接下来,是“整合院际”。这个我想说,又不愿说,因为在座有很多院长和系主任,我称他们为“诸侯”,发言后也许要跟我扳手腕。但是,我还是必须说。我们的院系“诸侯”权力大,经费足,有的堪比国外大学。碰到好的“诸侯”,邦国兴;碰到不好的“诸侯”,邦国衰。道家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密宗说“师傅Ψ 下地狱,徒弟跟着拱”。我强烈呼吁,校领导尽快♂建立一个在院系之外的协调机构——“理科部”、“文科部”。注意不是“之上”,是“之外”。我们南大对面的大学——北大,早已建起来了。小时候,大家都玩过一◥种伙伴追逐的游戏,当被追逐的人跳进某个格子或某个位置后,就不能被追了。这↓是世界性的游戏,叫“asile”,像飞地或规避所。它的隐喻是,要▂给那些被忽视的、被遗忘的人才留有空间,予以扶持。学衡研究院已经成为蜚声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它在现有的院系格局下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是学校层次决断的产物。昨天听说学校还有多个编制有待消化,既兴奋又不安:在被各院系“瓜分”前,能否划出一部分给我们这些嗷嗷待哺的。如果给我10个名额,我敢说数年后我们的研究不仅是全国冠军,还可能争世界冠军。

                何谓人才?很难一言以蔽之。有的人才,熠熠闪光,可能是Schein——假象;有的人才,晦暗不显,原来是authenticity——本真。为什么我们的学术会呈现“数字的繁荣”?用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内卷化”(involution)概念,会陷入“学术内卷化”(academic involution)呢?所谓“学术内卷化”,简单地说,就是投资很多,收获很少。我们讲“创新”,却轻视创新的前提是学者的“个性化”。Inpidual这个词翻译为汉语,很不容易,曾有“一之个人”、“一个之人”,“一个人”等译词,最后成为“个人”。原因是,个人是与现代文明联系在一起的,西方人的学问是以“个性化”为前提的。而我们♀的学问大多以“世间法”为出发点,按照世间的原则,研究必然会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征。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有段话,“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利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正如我们老师要爱护特立独行的学生一样,我们的领导既然站得高、看得远,就要包容各种各样特立独行的教师。他们是一个大学的人才。“聚焦人际”是承认人才的差异性,旨在发挥人才的能力。可以说,现代大学史上留下好名声的领导,都是能够包容差异性∮的。

                以上是我说的国际、学际、校际、院际、人际,加在一起是“五际”,不是“5G”。“五际”在中国的古籍里有◣特定的含义:“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于此则有变改之政也。”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百余年前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过一段话:“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ζ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大变动的时代呼唤各种各样的人才,对于学校召开人才开发大会,我是发自内心支持的。在培养人才方面,作为教师,责无旁贷。面对学校的召唤,套用旧小说ω 里的话:某愿往!

                (本文根据孙江教授在南京大学“第一资源”大会闭幕式上的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第一资源”开发大会交流]孙江:大学的高度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