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10

  • <tr id='qh219k'><strong id='qh219k'></strong><small id='qh219k'></small><button id='qh219k'></button><li id='qh219k'><noscript id='qh219k'><big id='qh219k'></big><dt id='qh219k'></dt></noscript></li></tr><ol id='qh219k'><option id='qh219k'><table id='qh219k'><blockquote id='qh219k'><tbody id='qh219k'></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qh219k'></u><kbd id='qh219k'><kbd id='qh219k'></kbd></kbd>

    <code id='qh219k'><strong id='qh219k'></strong></code>

    <fieldset id='qh219k'></fieldset>
          <span id='qh219k'></span>

              <ins id='qh219k'></ins>
              <acronym id='qh219k'><em id='qh219k'></em><td id='qh219k'><div id='qh219k'></div></td></acronym><address id='qh219k'><big id='qh219k'><big id='qh219k'></big><legend id='qh219k'></legend></big></address>

              <i id='qh219k'><div id='qh219k'><ins id='qh219k'></ins></div></i>
              <i id='qh219k'></i>
            1. <dl id='qh219k'></dl>
              1. <blockquote id='qh219k'><q id='qh219k'><noscript id='qh219k'></noscript><dt id='qh219k'></dt></q></blockquote><noframes id='qh219k'><i id='qh219k'></i>

                华东理工大ぷ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东理工大学 > 新闻公告 >

                【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校学子连续四届荣获“市长奖”

                2019-12-25 0 新闻公告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

                    12月19日,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发,我校博士研究生张琦成功入选。这是我校连续四届获此奖项,科学网、文汇网、中国新闻网、新民网、东方网、周到上海、《青年报》以及“上海发布”“青春上海”等媒体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

                 

                【文汇网】这所大学的学生连续四届获市长奖,今年的获奖者是和诺奖得主共同发表顶刊论文的第一作者

                    12月19日,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田禾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张琦同学荣获本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将每▽个问号都拉直”是张琦最大的特点,他已经在多本顶级期刊上发表24篇论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0次,解决√了多项国际前沿科学难题,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和媒体多次报道其成果。并且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诺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共同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学术论文,毕业后也将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这也是华东理工大学继2013年、2015年、2017年以后,连续四届有学生∮斩获此项殊荣。

                 

                    张琦的科研起点㊣ 始于大二时担任USRP项目负责人,正是这次经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化学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实验室”。基于USRP项目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张琦的科研热情被大大激发。他在化学学院刘金库老师的指导下,申请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并且迸发了科研的“洪荒之力”。为了¤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他一周三天在相距40多公里的奉贤、徐汇两校区间奔波,每天阅读外文文献,寒暑假一有空就到徐汇校区“加班”,一加就是一个月。

                    经过20多次的修改㊣后,张琦的第一篇SCI论文终于在化学工程顶级期刊 Ind. Eng. Chem. Res.发表,还收获了2个专利。“除了发表文章,这次★挑战带给我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团队攻克课题难点,如何在实验中‘化腐朽为神奇’。”

                    也正是因此,张琦被保送进入了田禾院士、曲大辉教授的课题组直博,开始接触超分子领域。

                 

                    在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张琦大胆假设,将两篇上世纪80年代“尘封多年”早已失去关注度的“古老”文献有机结合,让“老树开了新花”,重新设计并成功开发出了新一代光响应智能纳米材料。这也使得他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论文。

                    张琦■的科研灵感不仅来源于文献,更来自于奇妙的自然。

                    他热衷于在大自然创造的生命体中找寻化学创造的可能性。当他了解到细胞中具有刺激响应行为的酶催化剂后,立即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否能在实验室中,利用化学合成的手段创造一种催化材料,来模拟酶催化剂的可开关式的独特功能?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也总〖结了一次又一次,张琦成功合成出一种智能催化剂——能够像酶一样催化活性可开关。该成果让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这个独特概念的提出,也吸引了多位◎国际同行科学家的关注。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有人问他是怎么想出把催化剂“变活”的,张琦开玩笑地□回答:“我细胞里的酶告诉我的。”

                    面对更加复杂的超分子领域,张琦的科研热情有增无减。“大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看到承担机械运动的肌肉组织可以巧妙地将化学能量转换为机械能,我就时⊙常思考,能否创造一个具有类似功能的生物机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大胆假设,精心设计,30个月的执着,20多步的有机合成,数千次的采集数据之后,张琦团队终于成功地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出分子机器——只有头发丝直径万分之一大小的人造分子肌肉,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姐妹刊Chem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在人工分子机器这一诺奖领域里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每一次突破都非坦途。“苦”与“乐”的风景总是交错呈现,但是张琦善于钻研发现、善于改变思维的特点,使他在“苦景”中也能探索出新发现。

                    在一次合成实验之中,张@琦苦恼地发现,有类化合物总是倾向于自发变成不利于实验结果的凝胶,而一旦这□ 个“破坏因子”出现,就意味Ψ着实验失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妨换个思维,看看这个反复出现的凝胶到底是什么来头?既然这类化合物这么容易变成聚合物,能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聚合物材料使用呢?”

                    经过上百次提取、冷凝,数千次的反复试错,张琦意外地发现了一类原始创新的超分子聚合物,它可以将自修复聚合物材○料的断裂伸长率这个指标提升到国际领先的150倍。这就是张琦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费林加教授共同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成果。

                    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争相报道和评述,美国C&EN杂志对其进行亮点报道,称它将会推动粘附剂、自修复材料、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发展。

                    张琦基于此专利保护的知识产权,又进一步开发形成新材料产品,获得2018年首届“万华杯”青年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成果转化组一等奖,得到了国内企业界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这真是一次美丽的意外,多思考,不要轻视每次的失败!”张琦感叹道。

                    2017年10月揭牌成立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是国家引智育人的重点项目,也是将上海建设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更是华理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研究中心的一员,张琦感觉自己很幸运,能和团队并肩战斗,尤其是有机会在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

                    回忆起费林加教授第一次来华理交流的情景,张琦说:“当时,我问教授是否有兴趣去上海周边逛逛,他说自己的兴趣在于工作,化学就是他的生活。”费林加教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张琦在内的每一位团队成员。

                    除了“科研大神”“诺奖成员”这样的称号外,张琦还有一个国际◣范儿的“未来领袖者”称号——2018年5月15日,美国化学会旗下分支机构美国化学文摘社(CAS)公布了2018年CAS SciFinder未来领▲袖项目名单,中国大陆仅有2名博士生入选,其中一位就是张琦。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上海市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职业青年在内共10名获得者。本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①长奖”评选活动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基层的推荐选拔、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复评、社会公示和终♂审答辩,最终,张琦◎和其他4名大学生、4名中小学生、1名职业青≡年共同荣获本届“市长奖”。

                    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侯宇、曹婵、张琦先后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其中,赵玉政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理首批“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代谢监测成像新技术创新单元主任;侯宇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材料学院副←教授∞,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曹■婵博士毕业后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等发表〖论文27篇,曾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从事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此外,华东理工大学Ψ 资环学院宋兴福教授还曾于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〇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为何华理能培养出这么多“市长奖”得主?这与华理构建的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深刻把握科创育人内涵,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类竞赛为抓手,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精神。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系列高水平竞赛,通过优化备赛①周期、建立专家导师库、打造院系特色品牌项々目、加强资源和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等,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将科创竞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々科技创新动力,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院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为青年学子提供顶尖▼科技创新平台,3年内培养出曹婵、张琦两位“市长奖”获得者。此外,校团委在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整合青年教师资源,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对科技创新资源进〇行合理配置和引导,布点“科技创新基〒地”,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与优青一起午茶”等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学ω 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除历届“市长奖”获得者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如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上海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入围者周元凯,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左子麒等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

                    原文来源: 文汇网  |  发表时间:2019-12-21  |  作者:张婷,姜澎

                    原文链接: http://www.whb.cn/zhuzhan/xue/20191221/309944.html

                 

                【科学网】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

                华东理工大学连续四届获此奖项

                    12月19日,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琦荣获本ξ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也▃是该校继2013年、2015年、2017年以后,连续四届有学生斩获此项殊荣。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面向全市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职业︽青年在内的10名获得者。本届评选活动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基层推荐选拔、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复评↘、社会公示和终审答辩,最终,张琦和其他9人共同荣获本届“市长奖”。

                    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侯宇、曹婵、张琦先后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其中,赵玉政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理首批“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代谢监测成像新技术创新单元主任;侯宇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材料学院副教授,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曹婵博士◢毕业后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等发表论文27篇,曾获中国青少年科Ψ 技创新奖;张琦即将于博士毕业⊙后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24篇,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ζ 号。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宋兴福曾于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为何华东理工大学能培养出这么多“市长奖”得主?这与其构建的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密不可分。近年来,华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深刻把握科创育人内涵,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类竞赛为抓手,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精神。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系列高水平竞赛,通过优化备赛周期【、建立专家导师库、打造院系特色品牌项▅目、加强资源和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等,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将科创竞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院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为青年∮学子提供顶尖科技创新平台,3年内培养出曹婵、张琦两位“市长奖”获得者。此外,校团委在☆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整合青年教师资源,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引导,布点“科技创新基地”,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与优青一起午茶”等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原文来源: 中国科学报  |  发表时间:2019-12-21  |  作者:张婷 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2/434055.shtm

                 

                【中国新闻网】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 华理缘何连续四届获此奖项?

                    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21日电 (张婷)12月19日,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琦同学荣获本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也是该校继2013年、2015年、2017年以后,连续四届有学生斩获此项殊荣。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设立的面向全市】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职业青年在内的10名获得者。本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基层的推荐选拔、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复评、社会公示和终审答辩,最终,张琦和其他4名大学生、4名中小学生、1名职业青年共同荣获本届“市长奖”。

                    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侯宇、曹婵、张琦先后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其中,赵玉政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理首批“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代谢监测成像新技术创新单元主任;侯宇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材料学院副教授,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曹婵博士毕业后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Protocols等发表论文27篇,曾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张琦即将于博士毕↘业后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ScienceAdvances、Chem等发表论文24篇,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宋兴福教授还曾于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为何华理能培养出这么多“市长奖”得主?这与华理构建的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深刻把握科创育人内涵,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类竞赛为抓手,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精神。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系列高水平竞赛,通过优化备赛周期、建立专家导师库、打造院系特色品牌项目、加强资源和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等,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将科创竞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院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为青年学子提供顶尖科技创新平台,3年内培养出曹婵、张琦两位“市长奖”获得者。此外,校团委在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整合青年教师资源,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引导,布点“科技创新基地”,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与优青一起午茶”等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除历届“市长奖”获得者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如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上海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福布ξ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入围者周元凯,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左子麒等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完)

                    原文来源: 中新网上海  |  发表时间:2019-12-21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9-12-21/68670.shtml

                 

                【东方网】连续四届斩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华ξ 东理工到底有什么秘诀?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2月20日报道: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19日举行颁奖仪式,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琦同学荣获本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也是继2013年、2015年、2017年(该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以后,连续四届有华理学生斩获此项殊荣。

                 

                本届“市长奖”获得者张琦同学

                    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侯宇、曹婵、张琦先后连续四届摘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华理天团”的表现√可谓亮眼,这其中究竟什么秘诀?答案是华理精心构建的“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深刻把握科创育人内涵,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类竞赛为抓手,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精神。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系列高水平竞赛,通过优化备赛周期、建立专家导师库、打造院系特色品牌项目、加强资源和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等,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将科创竞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院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为青年学子提供顶尖科技创新平台,3年内培养出曹婵、张琦两位“市长奖”获得者。此外,校团委在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整合青年教师资源,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引导,布点“科技创新基地”,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与优青一起午茶”等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获得“市长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侯宇、曹婵、张琦先后获奖。其中,赵玉政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药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理首批“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代谢监测成像新技术创新单元主任。侯宇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材料学院副教授,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曹婵博士毕业后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等发表论文27篇,曾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张琦即将于博士毕业后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Science Advances、Chem等发表论文24篇,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宋兴福教授还曾于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除历届“市长奖”获得者外,学生科技创新生态ぷ体系还为华理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如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上海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入围者周元凯,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左※子麒等优秀创新创业典型。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9-12-20  |  作者:傅文婧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91220/u1ai20243401.html

                 

                【新民网】华理学子连续四届荣获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

                    12月19日,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琦同学荣获本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也是该校继2013年、2015年、2017年以后,连续四届有学生斩获此项殊荣。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设立的面向全市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职业青年在内的10名获得者。本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基层的推荐选拔、专家评审委员会初评复评、社会公示和终审答辩,最终,张琦和其他4名大学生、4名中小学生、1名职业青年共同荣获本届“市长奖”。

                    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侯宇、曹婵、张琦先后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奖项创造了华理一批年轻的教授:其中,赵玉政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理首批“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代谢监测成像新技术创新单元主任;侯宇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材料学院副教授,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曹婵博士毕业后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等发表论文27篇,曾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张琦即将于博士毕业后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Science Advances、Chem等发表论文24篇,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宋兴福教授还曾于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为何华理能培养出这么多“市长奖”得主?这与华理构建的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学校一直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系列高水平竞赛,通过优化备赛周期、建立专家导师库、打造院系特色品牌项目、加强资源和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等,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将科创竞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以赛促学、以赛育人。此外,校团委在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整合青年教师资源,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引导,布点“科技创新基地”,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与优青一起午茶”等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除历届“市长奖”获得者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企业精英: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上海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入围者周元凯,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左子麒等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9-12-22  |  作者:张炯强

                    原文链接: http://newsxmwb.xinmin.cn/kejiao/2019/12/22/31625733.html

                 

                【周到上海】赞!这所大学连续四届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秘诀是~

                    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刚刚颁发,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琦同学获得殊荣,这也是华理继2013年、2015年、2017年以后,连续四届有学生斩获此项殊荣。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上海设立的面向全市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项,每2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职业青年在内的10名获得者。

                    自2013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侯宇、曹婵、张琦先后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今年获奖的张琦即将博士毕业,他将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费林加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Science Advances、Chem等发表论文24篇,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赵玉政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理首批“特聘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代谢监测成像新技术创新单元主任。

                 

                    侯宇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理材料学院副教授,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

                 

                    曹婵博士毕业后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传感,目前已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等发表论文27篇,曾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宋兴福教授也曾于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为何华理能培养出这么多“市长奖”得主?这与华理构建的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华东理工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深刻把握科创育人内涵,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新类竞赛为抓手,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精神。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系列高水平竞赛,通过优化备赛周期、建立专家导师库、打造院系特色品牌项目、加强资源和经费向重点项目倾斜等,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将科创竞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院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为青年学子提供顶尖科技创新平台,3年内培养出曹婵、张琦两位“市长奖”获得者。

                 

                    此外,校团委在搭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过程中注重整合青年教师资源,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载体,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引导,布点“科技创新基地”,让青年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科研项目,开展“与优青一起午茶”等特色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学生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除历届“市长奖”获得者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如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上海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入围者周元凯,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0强左子麒等优秀的创新创业典型。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9-12-20  |  作者: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FEB940BC57587EDDA9079A4AEB8A4CA450D84720AB81440B56EADDB1C0393C53

                 

                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出炉 应勇市长为获奖者颁奖

                《青年报》:获奖者平均年龄22岁 最小11岁 

                 

                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表彰的青少年合影。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少年强、青年强则国家强。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昨日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为获奖者颁奖,并与大家亲切交流。应勇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基础▂在教育,关键靠人才,源头在少年和青年。这次受到表彰的青少年朋友中,既有锐意创新的“小发明家”,也有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研究者实践者,充分展【现了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更让人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明天和希望。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本届“市长奖”和提名奖获得者各10人,平均年龄22岁,最小的∑ 获奖者仅为11岁。他们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49人次、国际比赛奖项10人次,申请发明专利63项。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是经市政♀府批准,由团市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市学联和市少工委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科技创新奖项,每两▅年举办一次。

                    大学生及青年▲组

                    深耕专业领域的“学霸”不断突破创新

                    就读于复旦大学的吴松阳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大二开始他便加入了卫生部的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聚焦肿瘤微环境与治疗抵抗。截至目前,吴松阳以第一作者在肿瘤学领域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被评为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他先后获得第5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第5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最佳创新报告奖”。

                    此次“市长奖”获得者之一的张※琦也是一名超级“学霸”——从大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成果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以第一作者身份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eringa共同发表论文于《科学》子刊《科学·进展》上,张琦至今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了24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9篇,论文被引3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55次。2018年被美国化学会评为“未来领袖者”。

                    张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分子机器以及超分子化学,目前他已经完成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博士答辩,下个月即将出国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eringa教授的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几年博士后研究之后会再回国,“此次获得市长奖觉得非常荣幸,对我是非常大的鼓励,也是对我几年博士研究的高度认可。”

                    就职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于洋是职业青年组的代表。工作以来,于洋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集团级、公司级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形成了装备、系统、规范等诸多成果,并应用于实船建造中,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他参与科工局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曲面分段柔性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主持“数控胎架与船体结构的数字→化拟合技术研究”,联合研制出国内首台数控胎架工程样机,并在实船分段开展工程应用,使胎架制作材料节省70%以上。“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坚持很重要,而且要考虑现场实际的工艺,不但要把东西做出来,而且做出来要有用、要能产生价值,这是我们不断在思索和突破的东西。”

                    小学生

                    刚升预备班却已是发明“小达人”

                    今年9月份刚升入预备班的洪悦茗是此次十名“市长奖”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别看她只有11岁,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发明“小达人”。

                    “数学课上会用到很多尺子,比如量角器、三角尺、圆规等等,很占地方,我就¤想能不能通过折叠的方式把它们融合到一把尺子里。”洪悦茗说,在发明设计过程中,自己也遇到卐了不少困难。比如,一开始她想用折叠的方式来设计,但在蛮长一段时间内却找不到合适的折叠方式,“后来科技老师告诉我,可以尝试一下3D打印技术。我用3D打印做出一个模型后,发现可以进行分割式设计。”最终,洪悦茗发明的具有三角尺、量角器、画圆、画图形功能的折叠尺——轻松魔法尺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热爱科学、热爱创造的洪︼悦茗发展很全面,平时除了钻研发明创造,还喜欢弹钢琴、吹长笛。洪悦茗的爸爸说,女儿个性比较安静,“她能走到今天也很不容易,作为家长我们也希望她在创新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走下去,因为发明创造也是一种习惯。”

                    与洪悦茗一样,13岁的徐子倩也是发明“小达人”,有《一种方便调节的储物椅》《防儿童坠落的自动关窗装置》《教师智能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可伸缩两用防盗门观■测镜》等多项发明。徐子倩说,这些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比如,可伸缩两用防盗门观测镜,就是因为我经常一个人在家,有人按门铃时我从猫眼看不到,必∮须要借助椅子,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就想设计一个方便小孩子的防盗门观测镜。”从6年级开始,徐子倩利用在学校学的潜望镜原理开始设计观测镜,耗时大半年终于完成。

                    据徐子倩的妈妈介绍说,女儿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创等方面的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钻研小发明,而除了科技方面,徐子倩在唱歌、跳舞、flash动画等方面也都有浓厚的兴趣,“前不久刚刚拿了全国的歌舞剧一等奖。”此次获得“市长奖”让徐子倩备受鼓舞,虽然目前刚读初中,但她对未来的职业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我将来想从事和科技有关的职业。”

                    高中生

                    聚焦冷门科学领域“练成”高手

                    提∏起数学和物理,很多学生都会“倒吸一口冷气”,因为这两个学科太难了。不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卢舟扬却对数学和物理“情有独钟”,他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加强知识理念的把握,完成了课题《一类无穷乘积的探究》,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被推荐至国赛。卢舟扬说,之所以想到研究这个课题,源于自己在公众号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以前一个大数学家欧拉给出了一个解法,根据他的解法的启示,我对无穷乘积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拓展和深入。”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卢舟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过近①半年的努力,卢舟扬凭借这个课题获得了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数学)优胜奖。此外,他还斩获了第21届美国高中数学建模竞赛Meritorious一等奖、第4届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国际赛二等奖、2017年度化学新星挑战赛铜奖、第3届上海创客新星大赛三等奖、第34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让人意外的是,爱钻研数学和物理的卢舟扬还是书法“高手”,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习书法的他,如今已达到了书法考试╳的最高等级。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程宇萌的课题也让人有些吃惊——《海上危化品泄露吸附材料的合成及适配装置研究》。“我制备了一个海上危化品泄露的吸附材料,然后根据它的应用场景,帮它设计了一个适配装置,并改良了制备的材料。”说起自己的课题,程宇萌滔滔不绝介绍起来。

                    一个高中生为什么会想到做这种看似和学校生活距离很远的课题?程宇萌介绍说,这得益于学校的鼓励,“我们学校一直很推崇科技创新,高一开始就鼓励每个学生做课题,不◆但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还会提供平台让我们的想法付诸实践,让我们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做自己的研究。”

                    作为中国参赛代表队的成员之一,程宇萌参加了在美国凤凰城举办的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Ψ 程大奖赛,还入选了2018年中科协、教育部共同组织的中学生科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荣获第33届全国科创大赛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美国气象学会“杰出成就奖”和理光公司“理光可持续♂发展奖”等国际专项奖。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9-12-20  |  作者:刘春霞

                    原文链接: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12/20/content_98884.html

                 

                【上海发布】点赞 这10位青少年获“科技创新市长奖”!有你认识的吗? (节选)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10位获得者已经产生。他们中有2名来自小学初中↑组,2名来自高中中职组,2名来自本科专科组,3名来自研究生组,1名来自职业青年组,年龄最小的11岁。另有10人获提名奖,一起来认识下他们吧↓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

                 

                    张琦,男,1993年3月生,籍贯安徽,共青团员,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四年级。

                    从事人工分子机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人工合成出了只有头发丝直径万∑分之一大小的人造分子肌肉。开创了一类∏原始创新的超分子聚合物,并以第一作者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eringa教授共同发表论文。

                    原文来源: 上海发布  |  发表时间:2019-12-19  |  作者:上海发布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iVhf3EKczuyfcvzM6HANQ

                 

                【青春上海】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奖名单来了!有你认识的吗? (节选)

                 

                    少年强、青年强则国家强!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今天(19日)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为获奖者颁奖,并与大家亲切交流。

                    应勇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基础在教育,关键靠人才,源头在少年和青年。这次受到表彰的青少年朋友中,既有锐意创新的“小发明家”,也有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研究者实践者,充分展现了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更让人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明天和希望。

                    “古往今来,人类的许多梦想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当代的青少年更加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应勇说,中国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都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深厚积累。希望大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披荆斩棘、锤炼意志,积极投身基础研究↘,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带动更多青少年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共同攀登科学高峰,将科创梦、青春梦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报效祖国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届“市长奖”和提名奖获得者各10人

                平均年龄22岁,最小的获奖者仅为11岁

                他们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49人次、

                国际比赛奖项10人次,申请发明专利63项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是经市政府批准

                由团市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

                市学联和市少工委共同组织实施的

                一项科技创新奖项

                每两年举办一次

                一起来认识下获奖者吧↓

                 

                    张琦,男,1993年3月生,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四年级。

                    从事人工分子机器、超分子化学的研究。人工合成出了只有头发①丝直径万分之一大小的人造分子肌肉。开创了一类原始创新的超分子聚合物,并以第一作者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eringa教授共同发表论文。

                    原文来源: 青春上海  |  发表时间:2019-12-19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PAZQ0QMN6DupmWLyortGA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校学子连续四届荣获“市长奖”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