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题23

  • <tr id='3cjWgs'><strong id='3cjWgs'></strong><small id='3cjWgs'></small><button id='3cjWgs'></button><li id='3cjWgs'><noscript id='3cjWgs'><big id='3cjWgs'></big><dt id='3cjWgs'></dt></noscript></li></tr><ol id='3cjWgs'><option id='3cjWgs'><table id='3cjWgs'><blockquote id='3cjWgs'><tbody id='3cjWgs'></tbody></blockquote></table></option></ol><u id='3cjWgs'></u><kbd id='3cjWgs'><kbd id='3cjWgs'></kbd></kbd>

    <code id='3cjWgs'><strong id='3cjWgs'></strong></code>

    <fieldset id='3cjWgs'></fieldset>
          <span id='3cjWgs'></span>

              <ins id='3cjWgs'></ins>
              <acronym id='3cjWgs'><em id='3cjWgs'></em><td id='3cjWgs'><div id='3cjWgs'></div></td></acronym><address id='3cjWgs'><big id='3cjWgs'><big id='3cjWgs'></big><legend id='3cjWgs'></legend></big></address>

              <i id='3cjWgs'><div id='3cjWgs'><ins id='3cjWgs'></ins></div></i>
              <i id='3cjWgs'></i>
            1. <dl id='3cjWgs'></dl>
              1. <blockquote id='3cjWgs'><q id='3cjWgs'><noscript id='3cjWgs'></noscript><dt id='3cjWgs'></dt></q></blockquote><noframes id='3cjWgs'><i id='3cjWgs'></i>

                中国科学院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新闻公告 >

                国科大24位校友、23位博导当选两院院士

                2019-11-23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19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在院士增选名单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有23位在岗博士生◎导师、24位校友成为新晋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

                 

                数学物理学部

                  常凯,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和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美国J. Appl. Phys./Appl. Phys. Lett.审稿人。研究领域主要是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物理性质和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在国际核心物理学期刊上共发表论文几十篇。

                  常凯院士从理论上预言了自组织InAs量子点和V型量子线中非对称的Stark效应,并被国际上著名的实验组证实和引用。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对球形层状量子点的理论研究,并预言了可能存在II型激子。发现耦合量子阱中磁激子的基态是长寿命的暗激子,解释了A.C.Gossard小组观测到的反常实验现象。


                  方忠,男,1970年生于武汉,199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3年的7年间,先后访问日本、美国等国的多个高等研究机构。现任中科院物理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方忠院士主要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即利用现代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通过计算和模拟的手段来研究材料的物性,探索微观系统的物理规律,预测材料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为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新型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方式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孙斌勇,男,1976年出生。2005年11月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斌勇院士的研究领域包括李群表示论、自守形式和朗兰兹纲领,特别在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L-函数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成果包括:(1)独立证明了在高阶L-函数算术研究中关键的Kazhdan-Mazur非零假设。(2)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和合作者最终完全证明了theta对应理论历史上两个最基本的猜想:Howe对偶猜想和Kudla-Rallis守恒律猜↘想。(3)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和合作者最终完全证明了典型群常数一猜想及其推广。


                  赵红卫,男,1966年1月生,甘肃省宁县人,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95年8月毕业于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联合所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 博士),分别获俄罗斯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和我国理学博士学位。2002.08至今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2010年起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2011年起任重离子治癌专用装置HIMM工程总工艺师、ADS战略先导专项注入器II项目负责人;所学术委员会和所学位委员会委员。赵红卫院士长期从事加速器物理研究,在强流离子束产生、冷却和加速方面做出了系统而创造性的工作。

                 

                化学部

                  陈学思,男,1959年12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8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99年12月任研究员,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陈学思院士现任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高分子课题组长,长春应化所技术委员会成员。在J. Biol. Chem., J. Phys. Chem.,J. Membr. Sc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发表英文和中文专论各1篇,提交国际学术会议报告论文1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重点“九五” 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马大为,男,1963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南社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纪委书记,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4年马大为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8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得首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马大为院士的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施剑林,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纳米专项“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2013-2017)首席科学家。施剑林院士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吴骊珠,女,1990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9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师从佟振合院士;1997—1998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支志明院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光化学转换的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吴骊珠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郝小江,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6年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科院“百人计划”。2003年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①等奖。现任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郝小江院士先后研究了100余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化合物2000余个,其中包括15种新骨架在内的新化合物530余个,合成各类衍生物或天然产物500余个;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在SCI源学术刊物上发表180余篇,申请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6项。

                 

                地学部

                  肖文交,男,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92年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秋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沉积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肖文交院士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70余篇),入选ESI地球科学领域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排行榜、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万人计划等;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持国家973项目、深地专项项目与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任GSA Bulletin(美国)和《地质科学》主编、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英国)等多个国内外刊物副主编或编委。任国际IGCP592、662项目共同主席。

                 

                  李献华,男,198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8年12月-2005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5年1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97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2004年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资助。2007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 (GSA Fellow)。

                  孙和平,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1995年获得比利时Louvain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国际IAG会士(Fellow),《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测绘学报》、《地震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编委等。孙和平院士主要研究包括建立和完善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精密测定全球重力潮汐参数;发展大气变化对重力场观测影响理论;利用全球地表超导重力观测探讨最新全球海潮模型的适定性等。

                 

                  王赤,男,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是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起担任中心副主任,并兼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12月起,担任中心主任。

                  王赤院士在太阳风大尺度结构和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新的外日球层多元太阳风模型,发现了行星际强激波新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太阳风在外日球ㄨ空间减速的可靠证据。1998年至今发表在《自然》、《美国地球物理学报》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论文80余篇,一篇论文被《美国地球物理快报》选为当期亮点文章。

                 

                  于贵瑞,男,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以来,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纪委书记。兼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AsiaFLUX 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资源科学》编委。

                  于贵瑞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SPAC系统内的水分运动、植物生理生态、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通量的过程机理及其模拟分析、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及其管理。主持和参加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等10余项。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朱永官,男,1967年8月出生,浙江桐乡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留学回国工作成就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现任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2009-)、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永官成功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首个联『合实验室,并任首届主任(现任室主任为贺纪正研究员)。

                  朱永官院士首次揭示了土壤—水稻体系中砷—磷—铁膜三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论文发表在著名国际刊物New Phytologist上,被国际专家称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系统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钾—铯交互作用,成为该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朱永官院士现任国际放射生态联盟的副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退化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曾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编(2008-2012),现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副主编(2012-),并任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或编辑。

                 

                信息技术科学ㄨ部

                  相里斌,男,中科院副院长,来自中科院光电研究院,2016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相里斌院士主要从事干涉成像光谱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对干涉光谱学中的数字滤波技术,大视场干涉光谱技术、光谱分辨率增强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用FOURIER变换光谱仪开展了光谱分辨率增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有优化和强度修正功能的FATIC方法,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获得了优于国外最新报导水平的实验结果。

                技术科学部

                  王秋良,男,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1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低温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1994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

                  王秋良院士长期从事复杂电磁结构的极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技术研究。包括特种电工装备、核磁共振(NMR/MRI)、高精密的科学仪器、低温工程、空间磁体科学、加速器磁体技术、医学介入治◣疗、低温传质传热、工程电磁场、大规模的计算软件和电磁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科大博士生导师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罗先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等学会会士(Fellow)。研究领域为微纳光学、亚波长电磁学、结构功能材料、仿生光子和轻小型光学器件及系统等。

                  孙凝晖,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并行处理体系结构、分布式操作系统、性能评价及文件系统。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董绍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董绍明开发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纳米复合与原位反应制备技术,攻克了大尺寸、复杂形状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精确成⌒ 型和精密加工、复合材料与金属连接以及复合材料气密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成功实现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等。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杨春和,男,1962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岩石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8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技术奖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及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究领域为岩石流变力学与工程应用。

                  赵振堂,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2018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与装置研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多项大科学装置项目、863和973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加速器物理、加速器高频技术、自由电子激光和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

                农业学部

                  张佳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土壤水循环、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系统模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信息快速获取、中低产田治理与地力提升△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王凤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二九年华大学门户 » 国科大24位校友、23位博导当选两院院士